鋼琴演奏中觸鍵對音色的影響分析

  • 首頁
  • 鋼琴演奏中觸鍵對音色的影響分析

鋼琴演奏中觸鍵對音色的影響分析

  • 源自:ERYN PIANO
  • 時間:
  • 瀏覽:1266次

內容摘要:音色是鋼琴描繪意境、渲染情緒、揭示韻味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徑; 也是彈奏者理解表達能力優劣、色彩感覺濃淡、藝術造詣深淺的顯著標誌。 鋼琴演奏中的觸鍵與音樂是緊密相連的。 不同的觸鍵部位以及方向會產生不同的音色,用指尖、指面、不同的角度來與琴鍵接觸,可以發出千變萬化的音色來。 本文從觸鍵的各個方面來說明與音色的關係,使之在今後的鋼琴演奏中能够更好的對音樂進行詮釋和理解。

關鍵字:鋼琴演奏觸鍵音色

聲音是演奏者的一種表現手段,就象畫家筆下的色彩、光線一樣,是重要的手段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指出:在彈奏時“最重要和首先要考慮的是所發出的聲音。科技和其他問題是次要的,首先是色彩!色彩!色彩!” 音色是鋼琴描繪意境、渲染情緒、揭示韻味、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徑,也是彈奏者理解表達能力優劣、色彩感覺濃淡、藝術造詣深淺的顯著標誌。

要使鋼琴演奏的音色充滿變化,首先遇到的就是觸鍵問題:各種聲音產生的方法,從最安靜的ppp到最洪亮的fff,從平穩、流暢、悅耳的旋律到最尖銳的跳音,發音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趙曉生在其所著《鋼琴演奏之道》一書中提出:“决定鋼琴音色的要素有五個:1觸鍵方向;2觸鍵高度;3觸鍵力量;4觸鍵速度;5觸鍵深度;並把觸鍵方向列為五個要素的第一位,並且獨具一格地提出了“垂直觸鍵和水准觸鍵”與二者結合的問題。 涅高茲在《論鋼琴錶演藝術》一書中指出“要彈得聲音動聽,必要的先決條件是從肩部到指間,包括手臂、手腕和手在內應全部放鬆,絲毫不緊張;然而手指應總是準備好的,就象前線的阿兵哥一樣 (要知道,音色的關鍵是指間的觸鍵,而其餘的部分:手、手腕、手臂、肩胛、背部都是後方,後方應很好的組織起來,如果允許我繼續借用軍事用語的話——一切為了前線。) 觸鍵方法决定著發音的質量。 良好的觸鍵,使每一個音符彈出的音量、時值、力度以及音響效果都能恰到好處,使各音之間成為有機的聯系,從而賦予作品以鮮活的生命力。

1、不同的觸鍵部位以及不同的觸鍵方向會產生不同的音色。

(1)用手指指尖的部位,在手指二關節以下與鍵盤基本成直角狀的觸鍵,指尖保持明確的觸感。 這種垂直擊鍵,觸感靈敏,琴鍵起落迅速,其音色清脆,純淨透明。 用以表現晶瑩剔透的音色,均勻清晰的音粒,生動活躍的節奏,流暢悠揚的氣息。 如《肖邦夜曲集》中降E大調夜曲OP.9NO.2第32小節高音區一連串晶瑩透亮的“音珠”,降D大調OP.27NO.2第52小節的快速華彩,B大調夜曲OP.9NO. 3開始俏皮,嫵媚的旋律直至以後的旋律變奏等,都要求指尖應以最小的動作,最小的力量,最敏銳的感覺,以類似“草上飛”一類的輕盈技巧,獲得這種不容易達到的境界。 指間觸鍵的份量既輕巧又均勻,以極快而精巧的指觸將琴鍵擊下大部分(2/3或3/4,要留下一點空隙),力量盡可能集中,音與音之間仿佛一條線連成一片,中間則是顆顆成串的珍珠,臂腕如同寫毛筆字拖動橫的筆劃一般平穩移動。 音粒均勻、平穩、清晰、不漏音,做到一輕二快——下鍵輕、下鍵快、放鍵快。

(2)用手指指面多肉的部位,自第二關節以下與鍵盤基本成銳角的觸鍵。 可以使聲音十分柔和細膩,沒有明顯的“音頭”。 如李斯特的《森林的呼嘯》的引子部分,該段表現的是森林清晨的寧靜和柔和,囙此要求用指腹觸鍵。 由於觸琴鍵面積大,故聲音柔和。 在旋律進行中,手指要儘量貼鍵,以手指的第一關節為動作主體,在手指向前或向後的水准動作中琴鍵不知不覺地下到底,發出極輕柔,卻仍然具有集中凝煉的穿透力的柔美音色。 右手的六連音輕柔的在律動,左手則氣息寬廣,力量沉至指尖。

(3)觸鍵方向的改變也直接影響著聲音的性質。 用不同的角度與琴鍵接觸,可以發覺出千變萬化的音色來。 為達到不同的力度和音色,需要運用不同的觸鍵管道。 指尖部位向裏勾,下鍵速度、起鍵速度迅速,可以使聲音非常有彈性,又能彈奏十分快速的連續跳音。 由外向內,由內向外的各種不同方向及角度的觸鍵都是使音色得以改變的手段。 在巴托克的鋼琴短劇《粗野的快板》,《奏鳴曲》及一些情緒激烈、激動的樂曲中,鋼琴被作為打擊樂器使用,使鋼琴的音色得到擴展,這也是巴托克鋼琴短劇比較突出的特點。 此時手指的觸鍵要結實,同時加入手臂、全身的力量觸鍵要快、垂直而且爆發力極强,聲音的敲擊强烈,音樂形象粗獷而有力,這一點充分體現了音樂原始感和現代感的結合。

2、鋼琴演奏的三種基本彈奏法對音色的影響。

(1)非連奏,即:“顆粒性彈奏法”。 觸鍵時,要求下鍵、起鍵速度要快,觸鍵的瞬間具有一定的爆發力,使手指的揮動有較快的速度。 再加上牢固的指尖,就會發出結實,明亮集中而富有顆粒性的聲音。 貝多芬奏鳴曲中《降D大調奏鳴曲》OP2、NO1的主題第1小節至第8小節就是運用這種非連奏的手法演奏的。 彈奏時應使手指在琴鍵上停留的時間長一些,不要過於短促,要注意動作的連貫性和旋律感,融入小臂的力量使聲音明亮、厚實、富有穿透力。 巴赫十二平均律的第三首的前奏曲BWV848,整首曲子都是要求用非連奏的彈法來演奏的,彈奏時。 可用指尖的前端觸鍵,其下鍵速度要求要快,要有一定的顆粒性,就象一顆一顆穿在一起的珠子,清晰、明朗,毫不拖遝。

(2)連奏,即鋼琴演奏中的歌唱性奏法。 主要用於抒情性的歌唱旋律、圓滑連貫的音型,流暢的旋律性經過句,琶音和分解和絃等。 緩慢的觸鍵是創造柔和歌唱性演奏聲音的關鍵因素。 這種以水准方向的用力管道,可以使琴鍵以一種緩衝的管道受力,從而使發出的音色柔和連貫,圓潤歌唱。 眾所周知; 鋼琴的聲音一經發出,只能逐漸消失,不能一直保持,更不能增强。 囙此鋼琴上的Legato更多的是演奏者內心的Legato。 在蕭邦的夜曲中有很多的連奏,這要求演奏者本身就要具有發自內心的情感。 貼近作曲家的心靈,體味蘊含在作品中的獨特韻味,恰如其分的表現出蕭邦那種獨具的詩人氣質,這樣才能奏出更加完美的音樂。

(3)跳音奏法,一方面不同的時值的跳音,根據音樂特性的需要而具有不同的音響特質; 另一方面,手的不同動作部位演奏的跳音也會產生不同的聲音效果。 在王建中的《猜調》中有大量的單音旋律需要跳音奏法。 作品要求聲音短促集中,輕快透明,力度較弱但速度較快。 在手指積極主動地彈奏跳音時手腕與手指的配合協調,與之融為一體,使聲音靈巧集中,富有彈性。

無論用何種奏法,必須根據樂曲風格的不同和音色的需要而在彈奏方法上做出相應的變化。 甚至在同一風格的範圍內,奏法也是靈活多變的,絕不能做出嚴格的規定。

3、觸鍵速度與力度也是引起音色變化的因素之一。

觸鍵速度影響著聲音的强弱,觸鍵速度快慢與聲音力度强弱成正比:觸鍵速度又影響著聲音的音質,决定聲音的明暗,剛柔、顆粒性與連貫柔和性等。 觸鍵的速度與彈奏力度有關。 要彈得響些,力度就要用的大一些,用力部位會產生相應變化,觸鍵速度也應該更快。 因為觸鍵速度快,鋼琴的榔頭擊弦時間極短,琴弦的基音振幅較大,同時所產生的泛音也會多起來,總的音色就很明亮。 例如蕭邦的《革命練習曲》左手部分就要求迅速而且清晰,這要求手指有明確的觸感,迅速的下鍵,指尖的觸鍵點要小,指尖抓緊,聲音集中,手指觸鍵乾淨,手腕松而不懈,使音色明亮,音樂富於動感。 要想彈的柔和些,觸鍵速度就要放慢。 因為觸鍵速度慢,琴弦的基音振幅小,所產生的泛音少,音色自然就柔和些。

4、觸鍵深度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音色。

一般來說,觸鍵深,可以獲得豐滿厚實的音色; 觸鍵淺,可以獲得一種虛無飄渺的音響效果。 同一個樂句中,觸鍵的深度也是不一樣的。 在重要的音上、需要強調的音上、旋律高點音上、時值長的音上,等等情况下應彈的深一些; 而在樂句較輕弱部位的音上、時值較短或處於不那麼重要的位置上、樂句收尾音上,等等情况下應彈得淺些。 在快速音流的華彩句中,决不能把琴鍵壓得太深,需要應又輕又淺得觸鍵奏出清脆透明,富有彈性的聲音。 在一些史詩性風格的作品中,為了表現旋律悠長,氣息連貫,奏出厚重而深沉的音色,就要求手掌打開,手型放平,用手指指肚面積較大部位觸鍵,而且使手指在貼鍵後把力量推下去,下鍵慢一點,觸鍵深一點,用力多一點。 在肖斯塔科維奇《二十四首前奏曲於賦格》中的第一首前奏曲,彈奏時用手指前端,面積較小的部位觸鍵,手腕略高一點,讓手指先接觸琴鍵後再順勢把力量放下,手臂放鬆,下鍵速度慢些,用淺觸鍵的管道演奏,這樣可以讓泛音更多地充滿房間,使聲音挺拔而不顯的沉重。 特別是在印象派時期,由於音色對比更豐富,層次要求更細膩,在觸鍵的深度方面就需要更加細緻。

幾百年來,鋼琴這門藝術經過無數演奏家、教育家的辛勤探索,不斷地從那些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客觀規律。 形成了今天較為科學合理的現代鋼琴演奏體系。 鋼琴演奏的技巧訓練是與音樂的表達緊密結合不可分離的。 鋼琴藝術不是音符和節奏簡單的拼凑,在他們之中蘊藏著豐富的音樂內涵。 需要通過熟練的科技將音樂向更高的藝術境界轉化,以音樂帶科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目的是通向一個共同的山峰——藝術之巔。 在做技能的訓練時,不能忘記樂感,這兩者要同時進行,這直接影響到鋼琴演奏的審美駕馭能力。 在科技訓練時注入音樂情感的表達,這將會使我們受用終生受用。


上一篇:鋼琴的手型與坐姿

下一篇:趣談鋼琴觸鍵手指的角度